闺中博士
编辑
文昭皇后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代,家中世袭二千石俸禄的官职。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母亲张氏是常山人,生有三子五女。[3]
甄后生于183年1月26日(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家里人都彷彿看到有人把玉衣盖在她身上,大家对此都很奇怪。甄氏三岁的时候,父亲甄逸去世,甄氏哭的非常伤心,家内和周围的人更加感到她有别于众了。之后相士刘良为甄氏以及甄逸其他子女看相,刘良指着甄氏说:“这个女孩将来贵不可言。”甄氏从小到大,都不好戏弄。八岁时,院子外有骑着马耍杂技的人,甄氏的家人及几个姐姐都上阁楼观看,只有她不去,几个姐姐奇怪而责问她,甄氏便回答说:“这难道是女孩子看的吗?”甄氏九岁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博闻强识,只要看过的篇目就立刻领悟,还多次用她哥哥的笔砚写字,哥哥对她说:“女人应该学习女工。读书学习有什么用,难道你以后还想做女博士(官名)吗?”甄氏回答说:“古时候贤德的女子,都要学习前人成败的经验,以此来警示自己的。不读书,用什么来借鉴呢?”[4]
救济乡里
编辑
汉末天下大乱,灾荒连年,百姓们为糊口活命纷纷卖掉家中值钱的东西。当时甄家有大量的谷物储备,趁机收购了很多金银宝物。甄氏当时才十几岁,看到这种情形便对母亲说:“乱世求宝,可不是善策啊,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财丧身。再说眼下众多百姓都在饥饿之中,不如将家里的谷物开仓赈济四方乡邻,这才算是一种惠及众人的德行。”全家人都认为她说得有道理,于是将家中的粮食全部无偿分发给邻里乡亲。[5]
甄氏十四岁时,二哥甄俨去世,甄氏非常悲伤,对待寡嫂态度敬爱谦和,时时处处帮助她打理家事,还尽心照顾甄俨留下来的孩子,極其疼爱。甄氏母亲性格严厉,对几个儿媳妇态度不一,甄氏几次劝母亲:“二哥不幸早终,二嫂年纪轻轻就守寡,还要照顾留下的孩子,虽然她是儿媳妇,但应该爱护她像自己的女儿。”母亲听了甄氏的话感动得流泪,之后便让甄氏与二嫂时常走动,起居都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6]
建安年间,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氏为妻,建安三年(199年),袁绍打败公孙瓒,任命甄氏的丈夫袁熙为幽州刺史,甄氏则留在邺城侍奉家姑刘氏。[7]
再嫁称贤
编辑
建安九年(204年),冀州邺城被曹操攻破,甄氏被曹操之子曹丕所纳。当时有一说法:曹操攻下邺,曹丕先进袁府,看到有个少妇披头散发,脸上很脏,躲在刘夫人身后哭泣,曹丕问她是谁,刘夫人回答:“是袁熙的妻子。”然后曹丕帮她把发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面庞,发现她姿色绝伦。之后,刘夫人对甄氏说:「现在不用担心被杀了!”于是曹丕便纳甄氏,十分宠爱。[8]还有一说:刘夫人和甄氏共坐大堂上。曹丕进入袁府中,见到刘夫人和甄氏,甄氏因为害怕,把头伏在刘夫人膝上,刘夫人让人把自己手绑起来。曹丕问:“刘夫人为什么要这样?让你的儿媳妇把头抬起来。”刘夫人捧起甄氏,让她抬起头来,曹丕看见她美貌非凡,便心悦于她。曹操听闻了曹丕的心思,就为他迎娶了甄氏。[9]甄氏嫁给曹丕后,独得宠爱,擅室数年,[10]孔融說武王克殷、周朝部隊進入朝歌以后,殷帝辛的寵妃妲己姿色妖豔,為周公所喜,后來便成為周公的侍妾,享受著永久的榮華富貴。然而,孔融此語並無史據,僅為影射曹丕於曹操軍攻陷鄴城之後,將大敵袁熙之妻甄氏據為己有,藉以諷刺曹操無德。[11]
甄氏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东乡公主)。
甄氏对曹丕妾侍中有宠的劝勉她们努力上进,对无宠的也安慰开导,并常常在闲宴上劝曹丕说:「古时黄帝子孙繁盛,是因为妻妾多的缘故。所以夫君也应该多纳贤淑美好的女子,才能使子嗣旺盛。」曹丕听了心中很嘉许。之后曹丕要驱逐任氏,甄氏请求曹丕说:「任氏是乡党名族,不论品德、美色,我都比不上,为什么要遣走她?」曹丕说:「任氏性子急躁,不温柔,之前她怨恨我不是一次了,所以遣她。」甄氏哭着坚持请求说:「我受你的敬重之恩,所有人都知道,肯定会猜测任氏被驱逐,是因为我的缘故。往上公婆会说我自私,往下则会受到专宠之罪,希望你能重新考虑!」曹丕不听,还是坚持遣走了任氏。[12]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的爱子曹冲去世,曹操为曹冲辦冥婚,聘甄氏家族中的亡女为妃。[13]
孝顺家姑
编辑
建安十六年(211年)七月,曹操西征,随行的卞夫人途中生病留在孟津,曹丕和甄氏留守于邺城。当时卞夫人身体抱恙,甄氏不能及时照顾问候,急得寝食难安,时常偷偷哭泣。身边下人告诉她说卞夫人病好了,甄氏仍然不信,说:“夫人在家,老毛病常犯,每次都得很久痊愈,这次怎么好的这么快?你们一定是想要安慰我。”所以更加忧心。之后得卞夫人回信,说身体已经恢复,甄氏才放心起来。[14]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大军回邺,甄氏去迎接,看到卞夫人时悲喜交加,周围的人看了都感动不已。卞夫人见甄氏这么关心自己,也忍不住流泪,还说:“新媳妇怕我上次生病也会象以前那样反复难愈吗?我只是有点不舒服,小病而已,十几天就好了。你看看我的气色很好呢。”然后叹道:“真是孝顺的媳妇啊!”[15]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东征孙权,卞夫人、曹丕及曹叡、东乡公主都跟随,当时甄氏因为生病所以留在邺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九月,大军还邺城,卞夫人看见甄氏脸色很好,容颜更胜以往,便奇怪的问她:“你跟两个孩子分别那么久,难道不想念他们,怎么脸色这么好,什么原因?”甄氏笑着回答:“曹叡他们跟随夫人,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16]
死亡之谜
编辑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丕稱王,封曹叡为武德侯。[17]六月率军南征,甄氏留驻在邺城。十月,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给曹丕。禅位以后,退位为山阳公的刘协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曹丕,另有郭贵嫔和李贵人、阴贵人得到宠爱,甄氏日益失意,有微言。
黄初二年(221年)六月,曹丕遣使者将甄氏赐死,葬在邺城。[18]曹丕问周宣说:“我梦见宫殿上两片瓦掉下来,化为双鸳鸯。这是什么征兆呢?”周宣说:“後宫恐怕会有人暴死。”曹丕说:“我是说着骗你的。”周宣说:“做梦只是意念的表現,如果把意念表示出來,就知道是吉是凶了。”话还未说完,黄门令来报告说,後宫中有人彼此残杀。过了不久,曹丕又问周宣:“我昨天梦见一股青烟拔地升天。”周宣说:“天下恐怕会有一位高贵的女子冤死。”当时,曹丕已派人赐给甄夫人赐死的诏书,听了周宣的话很是后悔,于是派人去追赶使者,可惜已经来不及了。[19]
《魏书》记载,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登基为帝,大臣请奏立甄氏为皇后,曹丕发布策立皇后的诏书,甄氏却上表说:“我听说先前朝代之所以兴旺,能够使国祚延绵,没有不是因为后妃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对其人选慎重选择,以兴内宫的教化。陛下初登皇位,实在应该选择贤良淑德的人统理后宫。妾自省愚陋,不能够担此重任,又加上已经生病很久,敢守微志。”立皇后的玺书下了三次,甄氏辞让了三次,言辞十分恳切。当时正值盛暑,皇帝希望等到秋凉时再立皇后。后来甄氏病重,六月丁卯,在邺城去世。皇帝哀痛嗟叹不已,追赠皇后玺绶。[20]
然而,魏书的说法并不被历代史家所认同。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认为魏书的编纂者们写史时使用春秋笔法掩盖真相。文帝不立甄氏为皇后反而杀害她,《魏书》的编篡者及当权者如果认为这是大恶事则应该隐去不写,如果认为这是小恶事则不应该假为之辞,用虚假的语言粉饰太平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之前史书中从没有见过的。推此而言,魏书中所称卞后和甄后的良善言行都难以实论,陈寿将他们删落是应当的。[21]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写道,《资治通鉴》说:丁卯,夫人甄氏卒。当初曹操攻入邺城,文帝见袁熙的妻子中山甄氏貌美而心悦于她,曹操便为文帝聘为妻,生有儿子曹叡。等到文帝即位,安平郭贵嫔得宠,甄夫人留在邺城不得见,失意而有怨言。郭贵嫔谮于文帝,文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死甄夫人。[22]胡三省说:等到明帝即位,郭太后因为忧惧而死。[23]可是,黄初二年甄氏被赐死时,曹叡已经十七岁了,难道能不知道他母亲死时的情况,还要等旁人说吗?[24]何焯又说:《魏略》《汉晋春秋》中记载,郭贵嫔进谮而导致曹丕赐死甄氏,曹叡继位后逼杀郭太后,但她死后依然受宗亲之礼,互相矛盾,因此陈寿才不取其说。可是陈寿没有考虑到明悼毛皇后被赐死后,她的家人同样被加官进爵,族人也还是根据礼法升迁了,并且赐给他们官职,因此曹氏之人的心思实在酷虐变诈,不能够想当然的按照常理推测。[25]卢弼又评论道:文帝为五官中郎将在建安十六年,平定邺城在建安九年,《资治通鉴》中所表述有误,是因为延续了《世说新语》的用词。[26]
《三国志集解》中论道,甄皇后之死是由于郭贵嫔进谮于文帝,《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中说“遣使赐死”,因此用“卒”而不用“崩”来描写;其他皇后去世都用“崩”,明悼毛皇后被赐死也用“卒”,因此《魏书》的记载不可信。史书中對甄后的死因只说“后失意,有怨言”,但是参照前后情势,还有如下几个原因,仅以此佐证。[27]根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攻下邺城,想要召见甄氏,但是身边人都说曹丕已捷足先登,曹操有“今年破贼正为奴”这样的话,曹丕之后久不被立为太子,可能正是由于此。《郭后传》中说“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等到曹丕后来登上皇位,因为此事而迁怒于甄氏,宠幸郭贵嫔;另外,明帝死于三十六岁,关于怀疑他是袁氏遗留的骨肉并不是空穴来风,文帝杀掉母亲留下儿子,以此灭口[28]。
身后之事
编辑
黄初七年(226年),甄氏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即位,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29]
當時在朝中掌管礼乐祭祀的官员奏请之下,于是明帝派司空王朗持节以三牲之礼到甄后陵墓祭祀,又专门为她修建寝庙。太和元年(227年)四月,明帝下诏在洛阳营建祖庙,施工中从地下挖出一块玉玺。此玉玺一寸九分见方,上面刻有“天子羡思慈亲”六个字。明帝持玺而动情,因而备下牲礼到宗庙祭告。此后明帝又多次梦见母亲,益发增加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于是对诸舅氏按亲疏排出顺序,分别予以任用,赏赐累计达到万两之巨,又擢升甄像为虎贲中郎将。[30]
太和元年(227年)三月,曹叡以中山国魏昌县之安城乡一千户追封甄后的父亲甄逸,谥号安城乡敬侯,其孙甄像承袭爵位。
太和四年(230年),甄后的母亲敬候夫人张氏病故,太常韩暨上奏说:天子不应当为外祖母服丧。尚书上奏说:“汉代没有为外祖父母制定的礼法。”尚书赵咨等启奏说:“吊唁敬候夫人,需要张帷幕在端门外左边。群臣如上朝一样站位,皇帝带黑介帻和进贤冠,哭十五声。”明帝又数次下诏询问大臣旧礼是怎样的,散骑常侍缪袭以东汉邓太后之母新野君以及光武帝刘秀的舅舅恭侯樊宏为例。明帝同意说:“应当依据周礼。”于是明帝披麻戴孝亲自参加了葬礼,朝中文武百官陪同致祭送葬。[31]同年十一月,明帝感到母亲甄后陵墓的地势过于低矮,便委派甄像以兼职太尉的身份,持皇帝节杖到邺城,祭告土神,改葬甄皇后于朝阳陵。甄像完成使命返朝后,升为散骑常侍。
青龙二年(234年)春天,明帝下诏追谥甄后之兄甄俨为安城乡穆侯。夏天,东吴军队进犯扬州,明帝任命甄像为伏波将军,持旌节代他督师出征。战后,又再任命甄像为射声校尉。青龙三年(235年)甄像去世,追赠卫将军,改封魏昌县,谥号为魏昌县贞侯。儿子甄畅继承其爵位。又封甄畅的弟弟甄温、甄韡、甄艳皆为列侯。[32]
景初元年(237年)夏,朝中掌管礼乐祭祀的官员议定七座宗庙的排列顺序,分别祭祀列祖列宗。冬季,他们又奏请明帝说:现在皇上为文昭皇后修建了寝庙,这正如同周人所建的姜嫄神庙一般。但皇上却没有明确发布诏令,宣布文昭皇后的寝庙永远享受祭祀和保护,这样如果论起甄皇后的功绩和报答生母仁德,皇上您在历史上可是要留下遗憾的。后人不能完全体察到您的一片忠孝之心啊!臣等奏请皇上恩准,文昭皇后的寝庙应该世世代代享受祭祀,和祖宗神庙享受同等的待遇,并由朝廷颁布万世不毁的法令,以弘扬文昭皇后圣明贤德的遗风。”明帝完全赞同这项奏请,于是下诏,宣布文昭皇后的寝庙和另外七座宗庙享受同等祭祀礼仪,并将此规定铭刻于金鼎,藏之于金柜,以传示子孙后代。[33]
明帝对他的舅族格外怀念。甄畅此时年纪尚小,到景初末年(239年),明帝便任命他为射声校尉,加散骑常侍官职,还特意为他修了一座豪华气派的大宅第。落成之日,明帝亲自前往验看,并传令在府第后园为母亲甄氏建起一座观庙,这个里巷取名为渭阳里,意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渭阳“出自《诗经·秦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秦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晋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34]
正始四年(244年)春正月,皇帝曹芳加元服,赏赐群臣。四月,立皇后甄氏,大赦天下。怀甄皇后,是文昭皇后哥哥甄俨的孙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