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苏轼(1037年—1101年)东坡居士的标签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大文豪、书法家、画家工程师道家修行者美食家北宋第一深情佛教徒苏轼念奴娇·苏轼赤壁怀古(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绘画“湖州竹派” 代表人物,“朱竹” 别具一格文学成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观眼前之景怀古诗思古人、忆古事抒一己之怀齐读词作,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学习活动一: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景是情感的触发点,上阙中都写到了哪些景呢?这些景有什么特点?由这些景词人想到了什么?学习活动二:赏析上阙:品读意象,感受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指历史长河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作用: 写出了长江奔腾磅礴的气势。表达了词人对往昔风流人物的怀念之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空间上的实景和时间上的虚景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周郎的出场作铺垫。水的意象水与月,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无限情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补充资料: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图景乱穿惊拍卷雪险怪高峭汹涌猛烈奔腾纯白形声形色夸张拟人比喻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追怀英雄渲染气氛,做好铺垫。“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夸张、拟人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3.依据“人生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你能想到赤壁之战中的哪些豪杰?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4.结合你了解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表现,谈谈对周瑜的评价。周瑜 周瑜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写了它的险要地势,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小结1.词中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一词接应上文,阅读下阕前六句,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学习活动三:关注人物,体悟情感角度 诗句 形象年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姿态 雄姿英发装束 羽扇纶巾神态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年轻得意风姿俊朗从容儒雅指挥若定,战果辉煌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苏轼年龄婚姻外貌职务际遇怀古伤今(对比、反衬)3447幸福美满爱妻亡故英俊儒雅早生华发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功成名就功业未成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此处壮丽的风景作者感触良多,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讽议朝政,随后又摘取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乌台诗案一生坎坷苏东坡2.苏轼的人生地图① 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② 1069-1085,变法中,忤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知杭、密、徐、湖州。“乌台诗案”、黄州。③ 1085-1093,元佑更化时期,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入朝任要职。召还,遭两党攻击,被贬杭、颍、扬、定州。④ 1093-1101,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打击旧党被惩处,被贬惠州、儋州。苏轼20岁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颍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3.由周瑜想到自身,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借周瑜的“雄姿英发”反衬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合作探究: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中词人的情感?苏轼虽遭贬斥,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感慨“人生如梦”,但情感并不消极。与周瑜的政治功业对比,自己是失败的,但上片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周瑜这样的英雄终也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复存在,从人类历史来看,二者终是“人生如梦”。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一尊还酹江月”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脱离苦闷,让精神获得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之风。《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拓展阅读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他积极用世,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他头脑中还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这样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瞿晴《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补充资料感受诗歌的豪放风格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1、描绘壮丽之景,壮阔之境;2、刻画豪迈之人,向往建功立业,这是一种豪情;3、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不甘沉沦,积极进取,这更是一种豪情!周瑜人物记赤壁之战前的周瑜:早年的成长与崛起周瑜自幼聪颖,长相俊美,才气横溢。他与孙策是挚友,孙策曾赞誉他为“周郎”。周瑜早年便投身于江东,成为孙策的重要助手。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也展现出卓越的外交能力。在孙策的统一江东过程中,周瑜功不可没。孙策去世后,周瑜继续辅佐孙权。他凭借自身的智谋和能力,逐渐成为东吴的中流砥柱,并担任东吴水军的大都督。赤壁之战前夕,面对强大的曹操军队,周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刘备联盟,共同抵抗北方的威胁。赤壁之战中周瑜: 智慧与谋略面对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压迫,东吴内部一度出现了投降的声音。然而,周瑜以坚定的态度,力排众议,坚持联合刘备与曹操抗衡。他不仅预见到曹操北方军队不适应南方水战的劣势,还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谋略,将这些劣势转化为东吴的优势。周瑜的战略核心在于火攻。他利用黄盖的诈降计划,成功地实施了火烧赤壁的战术,摧毁了曹操的水军主力。这场大火不仅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也打破了他统一中国的美梦,为东吴和刘备的联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一、曹操率军南征,西凉马腾、韩遂未平,是其后方大患!二:曹军善于陆战,如今他们舍弃鞍马与我军水战,此乃舍长就短!三:现在天气渐寒,曹军战马所需草料极度欠缺!四:曹军远出作战,水土不服,久必生病!写作提升苏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不顺,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济世为民。但是官场的黑暗永远容不下这样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触动,只愿“江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文豪。适用于以下作文话题与观点: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逆境与成才、环境与成功、功名与理想、从容、心态、穷与达、得与失、坚持与放弃、性格决定命运等。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下阕美景英雄抒怀怀古伤今大江 浪 故垒 乱石 惊涛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年轻有为,委以重任建功立业,千古留名我早生华发,被贬黄州壮志难酬,英雄末路水起月结课文小结情景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风华正茂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 ,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之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词句是:“ , ,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词句是“ , , 。”【答案】(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