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用手机浏览器打开某个老网站,突然蹦出一堆”锟斤拷烫烫烫”的诡异符号?或者收到同事发来的文件,用Excel打开全是问号?这八成是你和GBK编码较上劲了。别慌,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个藏在电脑背后的”文字翻译官”。
GBK编码就像中文世界的摩斯密码。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咱们用GB2312编码只能显示六千多个汉字,连”镕”这种常用字都打不出来。后来专家们搞了个扩容版,把生僻字、日文假名甚至数学符号都塞进去,这就是GBK编码。直到现在,国内很多政府网站、银行系统还在用这套编码,就像老城区里那些没改造的电线杆——虽然旧,但还在撑着。
前阵子我帮亲戚查社保,打开官网直接给我整懵了。页面上的文字像被外星人劫持似的,全变成”�”符号。这时候就得掏出编码转换工具当翻译。推荐试试Notepad++这个神器,右键点开文件选”转为GBK编码”,就跟给乱码戴了副眼镜似的,瞬间清晰。要是用在线工具的话,记得选站长之家的编码转换,直接把乱码贴进去,选”自动检测”就能搞定。
可能你会问,现在不是都用UTF-8了吗?这话没错,但就像你家楼下开了星巴克,可老张头还是爱去胡同口的供销社买烟。很多老旧系统升级成本太高,特别是用ASP开发的网站,要改编码得把数据库里的数据全转一遍,搞不好就会出乱子。去年某市公积金系统升级,就因为编码转换没做好,导致三万多人的缴存记录显示异常,你说吓不吓人?
遇到乱码别急着摔键盘,先试试这三板斧: 1. 浏览器里右键选编码,把自动检测改成GBK 2. 用WPS打开文档,在”选项”-“常规与保存”里切到GBK 3. 下载老版IE浏览器,有些政府网站只认IE的编码解析
现在手机浏览器的兼容性比前些年好多了,但上周我用小米手机打开某地税务网站,还是得手动切换成QQ浏览器才能正常显示。这里有个冷知识:安卓系统默认用UTF-8,而很多老网站用的是GBK,这就跟拿新钥匙开旧锁似的,总得找对角度才能拧开。
说到编码转换工具,新手容易踩两个坑:一是乱码越转越乱,二是文件转完打不开。这里教大家个绝招——转码前先备份。有次我把客户发来的CSV文件从GBK转UTF-8,结果日期格式全变成火星文,好在留了原始文件。推荐用EmEditor这个软件,它能实时显示编码格式,转码时就像看心电图,哪里出错一目了然。
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00后程序员几乎都不认识GBK了,他们从入行接触的就是UTF-8。但做政府项目投标时,技术文档里要是不提GBK兼容方案,甲方直接给你打回来。有个做智慧政务的朋友说,他们系统得同时支持六种编码格式,”跟伺候不同方言的老祖宗似的”。
最后说个真实案例。某小说网站把二十年前的言情小说迁移到新平台,结果发现所有”妳”字都变成了”?”。原来这些小说是用GBK编码写的,新系统用的UTF-8不认这个字。最后用了iconv命令行工具批量转换,才保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小编观点:GBK就像中文互联网的活化石,虽然迟早要被UTF-8取代,但在可见的十年内,咱们还是得跟它打交道。下次再遇到乱码,别急着骂街,掏出编码转换工具,说不定还能在乱码堆里挖出点古董级的宝藏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