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構造

地球構造

地球內部結構與大氣分層示意圖

地球的結構同其他類地行星相似,是層狀的,它們可以藉由化學和流變學特性區分。地球擁有一層富含矽的地殼、一層熔融狀的地函、一層液體的外核和一個固體的內核。這些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來源自物理學證據和一些推斷,這些證據包括火山噴出的物質和地震波。

概述[編輯]

地球結構可以由化學和力學(如流變學)確定。物理學上,地球可劃分為岩石圈、軟流層、地函、外核和内核5層。化學上,地球被劃分為地殼、上部地函、下部地函、外核和内核。地質學上對地球各層的劃分[1],按照自地表的深度,分別是:

深度(公里)

0–60

岩石圈(深度介於5公里至200公里之間)

0–35

地殼(深度介於5公里至70公里之間)

35–60

地函頂層

35–2890

地函

200–300

軟流層

35–660

上部地函

660–2890

下部地函

2890–5150

外核

5150–6360

内核

利用地震波獲得地球的內部資訊。

各層可以由地震波的折射和反射時的傳播時間間接得知。橫波不能通過地核,在其他的層中速度也不同。波速在不同層中間的變化依循折射的司乃耳定律。高速地震波引起的反射則和光波在鏡面上的反射類似。

地核[編輯]

主條目: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由於地表物質的平均密度只有約3,000kg/m3,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地球核心區域有密度更高的物質。關於地核的更多資訊則來自地震學研究。

地震學測量顯示,地核由2部分構成:半徑為1,220公里的固體内核和裹在外面的液體外核,總半徑3,400公里。固體內核是由英格·萊曼在1936年發現的,成分主要是鐵和鎳。

在45億年前的地球早期,高溫熔融的狀態使較重的物質下沉到地球中心,較輕的物質上浮到地殼,這個過程稱為行星分化。地核的成分因此可以推斷為80%的鐵、鎳,以及一些輕元素。其他的重元素例如鉛和鈾,不是含量過少,就是同其他輕元素結合而留在地殼裡。內核甚至被認為是由鐵晶體組成。[2][3]

液體的外核包裹著內核,成分也是鐵和鎳,還有少量的氫元素。

最近的研究顯示,地核最內部可能富含金、鉑和其他親鐵元素(英語:Goldschmidt classification#Siderophile elements)。[4]

組成地球的成分和普通球粒狀隕石和太陽外部的成分有很大關係[5] [6]。地球的成分同普通球粒隕石相似,而與另一種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完全不同。在1940年初,包括弗朗西斯·貝切(英語:Francis Birch (geophysicist))在內的很多科學家在這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地球物理學。兩種隕石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之原因是生成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環境必須是極端缺氧的環境。這使親氧的元素部分或全部保留在和地核相同的合金中。

發電機理論認為,外核的對流,以及科氏力為地球創造了磁場。內核由於高於居禮溫度而不能保持一個穩定的磁場,但是可能對外核產生的磁場起了穩定作用。

最近的研究顯示,內核可能比地球的其他部分轉得快[7]。在2005年8月,一些地球物理學家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地球的內核每年比地表多轉0.3至0.5度[8][9]。

地函[編輯]

主條目:地函

地球的內部構造。1:大陸地殼;2:海洋地殼;3:上部地函;4:下部地函;5:外核;6:内核;A:莫氏不連續面;B:古氏不連續面;C:雷氏不連續面

地函,深度達2,890公里。地函底部的壓力高達140×109帕(約140萬個大氣壓)。地函由富含鐵和鎂的矽酸鹽岩石組成,和地殼相近。雖然地函是固體,但是高溫使矽酸鹽擁有足夠的延展性,以在很長時間內緩慢流動。地函的對流在地面上體現為板塊運動。物質的熔點和粘度隨著壓力的變化而變化。由於地函越向下壓力越大,因此地函上方的部分比下方的部分更容易流動(化學變化也可能起著一定的作用)。地函的黏度介乎1021-1024Pa·s之間[10]。作為比較,水的黏度約為10-3Pa·s,而瀝青的黏度為107 Pa·s。

地殼[編輯]

主條目:地殼

地殼深度介於5公里至35公里之間,是地球最外層的結構。海盆下比較薄的海洋地殼是由含鐵鎂的矽酸鹽岩石組成的。比較厚的大陸地殼則是由含鈉鉀鋁的矽酸鹽岩石構成。由於大陸地殼的主要構成元素是矽和鋁,因此也稱為矽鋁層。同樣,海洋地殼被稱為矽鎂層。地殼和地函的區別有兩部分。首先,地殼和地函間有一個不連續面,導致地震波的速度變化,稱為莫氏不連續面。造成莫氏不連續面的原因是面上方的岩石包含長石,而下方的岩石不含長石。第二,鐵鎂堆積岩和橄欖岩之間有一個化學不連續面。

很多構成地殼的岩石年齡在1億年左右,但已知最老的岩石年齡為44億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在那時就擁有一個固體地殼。[11]

參見[編輯]

莫氏不連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地函連接

萊曼不連續面

接受函數

注釋[編輯]

^ T. H. Jordan, "Structural Geology of the Earth's Interio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1979, Sept., 76(9): 4192–4200.

^ Cohen, Ronald; Stixrude, Lars. Crystal at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2007-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5) (英語).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 (幫助)

^ Lars Stixrude and R. E. Cohen, "High-Pressure Elasticity of Iron and Anisotropy of Earth's Inner Core", Science 31 March 1995: Vol. 267. no. 5206, pp. 1972 - 1975 DOI: 10.1126/science.267.5206.1972. [200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2).

^ Wootton, Anne (September 2006) "Earth's Inner Fort Knox" Discover 27(9): p.18;

^ Herndon, J. 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interior shells of the Earth. Proc. R. Soc. Lond, 1980, A372, 149-154.

^ Herndon, J. M., Scientific basis of knowledge on Earth's composition. Curr.Sci., 2005, 88(7), 1034-1037.

^ Earth's Core Spins Fas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Planet - New York Times. [200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2).

^ Kerr, Richard A. (26 August 2005) "Earth's Inner Core Is Running a Tad Fas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Planet" Science 309(5739): p.1313;

^ Chang, Kenneth (26 August 2005) "Scientists Say Earth's Center Rotates Faster Than Surface" The New York Times Sec. A, Col. 1, p.13;

^ 存档副本. [200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18).

^ Spaceflight Now | Breaking News | Oldest rock shows Earth was a hospitable young planet. [200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8).

參考資料[編輯]

Herndon, J. Marvin (1994) Planetary and Protostellar Nuclear Fission: Implications for Planetary Change, Stellar Ignition and Dark Matter Proceedings: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Vol. 445, No. 1924 (May 9, 1994) , pp. 453-46, J. Marvin (1996) Substructure of the inner core of the Earth Vol. 93, Issue 2, 646-648, January 23, 1996, PNAS

Hollenbach, D. F. ,dagger and J. M. HerndonDagger (2001) Deep-Earth reactor: Nuclear fission, helium, and the geomagnetic field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September 18, 2001, 10.1073/pnas.201393998, September 25, 2001, vol. 98, no. 20, PNAS

Lehmann, I. (1936) Inner Earth, Bur. Cent. Seismol. Int. 14, 3-31

Schneider, David (Oct 1996) A Spinning Crystal Ball, Scientific American

Wegener, Alfred (1915)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閱論編自然的組成宇宙

空間

時間

物質

能量

地球

地球科學

地球歷史

地球的未來

地球構造

板塊構造論

地球地質歷史

地質學

大洋

蓋亞假說

天氣

氣象學

氣候

地球大氣層

降水

太陽光

潮汐

環境

生態學

生態系統

輻射

原野

野火

生物

生物圈

生命起源

生命演化史

真核生物

植物/植物相

動物/動物相

真菌

原生生物

生物學

天體生物學

原核生物

古菌

細菌

病毒

分類:自然

科學主題

閱論編地球歷史

地球的年齡

生命進化史

年輕太陽黯淡佯謬

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

地球的未來

遙遠未來的時間線

地質年代

地球地質歷史

地球歷史

生命演化歷程

地理學 · 地質學

克萊羅定理

地震

赤道隆起

地球極點(英語:Extremes on Earth)

太陽系類地行星地質歷史(英語:Geology of solar terrestrial planets)

地球物理學

板塊構造論

地球構造

時區

生態學

世界地球日

全球暖化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數字測圖

蘋果地圖

百度地圖

梵文地球(英語:Bhuvan)

Bing Maps

地球地圖(英語:Global Map)

Google地圖

Google地球

NASA World Wind

Here地圖

開放街圖

WikiMapia

遙感

雅虎地圖

搜狗地圖

藝術 · 文化 · 社會

文化中的地球(英語:Earth in culture)

科幻小說中的地球(英語:Earth in science fiction)

「地球」的辭源

世界歷史

國際法

景觀藝術

國家列表

世界經濟

天文學地球的運動

黃道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地球軌道

地球重力

地磁場

太陽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凌日

日食

月食

月球上的日食

行星凌日

金星

水星

衛星

月球

地球的其他衛星

地球特洛伊

(706765) 2010 TK7

(614689) 2020 XL5(英語:(614689) 2020 XL5)

特亞

近地天體

阿波羅型

阿莫爾型

阿登型

阿波希利型

地球軌道穿越型

近地小行星

準衛星

(164207) 卡迪亞

(277810) 2006 FV35(英語:(277810) 2006 FV35)

2013 LX28(英語:2013 LX28)

2014 OL339(英語:2014 OL339)

(469219) 振盪天星

2020 PP1(英語:2020 PP1)

2023 FW13(英語:2023 FW13)

其他議題

生物圈

地球之旗

柯迪萊夫斯基雲

活地球模擬器

地球科學分類

地球科學主題頁

太陽系主題頁

相关

电脑win键在哪里 键盘windows键是哪个键【详解】
最齐全的C盘清理指南!(非常详细)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微差事每天可以赚多少钱?揭秘手机兼职的真实收入